诚信亲友圈主可免押进亲友圈验亲友圈,满意再补
人命的意旨,就在乎此
树木也是一个疑问
所有树木都被剪去了枝杈,一付瘦高,病弱,无所依傍的样子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的人一直在猜测着,我到最终也没有弄清楚答案
我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如同溃退的战士从车窗外一路消失
不知为什么,我在心里念叨着:“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当然是文不对题的,但我没有别的话可说
57、青春就是享受,在没有任何压力的岁月,尽情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无限激情
待渡亭时势较高,上有木质雕栏,那些归心似箭和急等渡江之人,在急遽吃些货色后,就连接到达待渡亭,凭栏眺望
天涯苍莽,石壁乱滩,涛浪滔滔,江面上零零落散的船只,似蚁影普遍,分不清哪是摆渡,哪是渔船渔船,船帆之后,是对岸蒙蒙胧胧的影子,有乡在遥远,有家水分隔,更不必说年年烽火,离乡背井,如鼠四窜,乡愁便在待渡亭上大肆弥漫
看着看着,就有人信口开河:看似家门儿招手,迫在眉睫归不得
登时有人啜泣,有人竟在一旁掩面恸哭
/> 生活在大西北的人,因了气候温度环境等等因素,一年中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都要感受寒冷这一来自身体的基本感觉
以什么方式御寒,在这个阶段是等同于每天的吃饭、睡眠一样平常而重要的事
近些年,寒冷的时间段并不以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来将冬季分割为三个月,即使在时序上的春天,寒冷仍然尾随其后
这期间,冬与春,春与夏的变换相当模糊,几乎没有明显的过渡
到了阳历5月初,有那么一天,突然地,人们脱了毛衣,换上短袖,感觉已是实实在在热风扑面的夏天了
有关方面的专家称这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当然有环境污染因素、自然界的特殊变化等等许多,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向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冬天的寒冷程度较之十年二十年以前,大大减低了,随之而来的是干燥无雪或少雪的冬天,人们习惯上称之为“暖冬”
即便是“暖冬”的风,夹着飞沙枯叶穿越乡村广阔的田野和低矮的院墙呼啸而过后,生活困顿的村民们依然感觉到刺骨的寒冷
这风便是村民们常说的“老牛北风”,在越来越干冷的冬天,“老牛北风”会时不时光顾贫瘠的村庄,像一个历经千年的顽童,嘻嘻哈哈的,把树上的枯叶、地上的垃圾及所有可以掀动的东西挪个位置,制造一起起“废物”乱坠事件,行人们的目光一下子模糊起来
这样的天气,村民们大多窝在自家或邻家的炕上,炕洞里新填上了树叶和麦草,炕上的人有时能听到柴草燃烧的声响
土炕的周围和墙角的鼠洞里时不时会冒出呛人的浓烟,纸糊的窗户可能有了破洞,被岁月的尘埃熏染得一塌灰黑的茅屋顶梁,或许悬挂着蜘蛛织就的网丝,在未来的时日摇摇欲坠
这是我记忆中最为明晰的一个片断
我的童年与少年就在这样的村庄和茅屋中渡过
那时的天气当然比现在冷了许多,说泼水成冰毫不夸张
那时御寒的衣服,多半是破旧的穿了几代人棉衣,棉花最初的温度和厚度,早已被前辈和岁月剥蚀了,穿在我辈身上,只剩盔甲一样的沉重和冰凉
短尺少寸的衣衫,在寒冷的岁月里是何等无助,我的过多裸露在寒风中的四肢,暴露着一种残忍的青紫和红肿,在日复一日的风雪摧蚀之下,有一天,手背和脚后跟的皮肉终于向严寒屈服,流出烂桃一样的脓血
而发于四肢的疼痛,剑一般直逼心脏
曾经纤瘦的手背随着岁月的流逝堆积了过多的皱褶和脂肪,它们像一些平原上的小丘陵,突兀于我的手背之上,几片当年冻疮痊愈后留下的疤痕,顽固而清晰地陷于其中——这些疤痕依然固执地保持着当年的质地:表皮干燥、略硬、缺乏弹性
它们忽略了此后所有岁月的风霜雨雪,只存在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某一个冬天
这个冬天在我的手背上形成的疤痕,就这样以一种几乎不变的姿容呈现于手背之上,面对手背上容颜未改的疤痕,我全身那些曾经的娇嫩肌肤难免黯然神伤
这些疤痕当然是寒冷的印记
这几枚印记是少年时期一段寒冬的隐痛,一直顽固地再现并标记于我生命中所有的寒冷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