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瑜 实习生 李国龙
6月15日早上8点,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带着4大袋“京单38”从北京农林科学院出发,直奔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立教村种粮大户范学连家。
“老范是全国种粮大户标兵,我们每年都送3~5个品种给他试种。前年试种的时候,他就看中了‘京单38’,但种子销售点卖缺了,一定让我给他带些去。”作为农业部玉米专家技术指导组组长,三夏期间,赵久然的日程被挤得满满当当,“要不是儿子发了一个短信,我都不知道今天是父亲节。”说这话时,他的眼睛里亮亮的。
“从种到收都来指导,每次来了也不是地头上站站,而是每个角落都要转到”
8点40分,车停在琉璃河镇立教村一大片麦田边,一台装满麦粒的小卡车从机耕道上呼啸而过,一台联合收割机正在田里吞麦吐秆,更远处秸秆还田机和播种施肥一体机也在来回奔走。
“可能正在播种,听不见电话。”打了两遍手机都没有接通,赵久然和助手王荣焕就沿着田埂向里走,刚走了十几步,中间那台拖拉机停了下来,一位穿着豆绿色T恤衫的黑大个儿从拖拉机里跳下来,一路小跑着朝赵久然奔过来:“赵专家,看车像你的,我就赶紧停下拖拉机,看看是不是你来了。”
交往10多年,老范对赵久然是心服口服:“以前‘三种三收’和玉米套种,小麦收获前在麦渠埂上套种玉米,小麦收获后才能再管玉米,结果哪个产量都不高,现在是‘两茬直播’,小麦亩产1000斤以上,玉米亩产也从800多斤增加到1400斤。”
每亩提高100斤,600亩就是6万斤;如果每亩增产200斤,就是12万斤粮食,承包了600亩耕地种植小麦和玉米的老范,对产量的增减很敏感,对科技的需求也很迫切。
“我为什么相信赵专家,因为他知道农民不可欺。”老范告诉记者,“从种到收,赵专家都到地里指导,每次来了也不是地头上站站,而是每个角落都要转到。大喇叭口期是玉米形成产量的关键,从小喇叭口期到大喇叭口期,赵专家都要来,整个生长季起码来3次,根据玉米长势帮我们定追肥的数量是每亩30斤、40斤还是50斤。”
2012年北京“7·21”暴雨,房山是重灾区。“当时水淹到这里,我想着肯定是绝产了。”老范左手放到膝盖上方比划着当时的水深,“赵专家打来电话问情况,告诉我只要3天内把玉米田里的水排出去,加强管理,及时补肥,大部分收成可以挽回。按照赵专家的办法,果然每亩收了1000多斤。”
“夏播玉米,最重要的就是抢时早播——不管有墒没墒,先把种子播到地里”
玉米是“七分种、三分管”,大部分技术措施都集中在播种前后10多天里,播种至苗期管理对于玉米产量形成十分关键。“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夏播早播种1天,就相当于秋收时抢回3天,所以夏播玉米,最重要的技术就是抢时早播——只要有水浇条件,不管有墒没墒,先把种子播到地里。”赵久然反复嘱咐老范。
趁着播种施肥一体机停下来装种子、肥料的空档,赵久然来到跟前仔细查看,当看到前面的下肥口和后面的下种口左右错开4~5厘米、下肥口相比较深一些的时候,赵久然满意地解释说:“玉米是主根不主,营养主要依靠侧根吸收供给,侧深施肥有利于侧根吸收,而且底肥可以一次施足,也不用担心烧种。”
“老范,你现在一亩地用多少肥?”“60斤复混肥。”
“氮磷钾的比例是多少?”“15∶15∶15。”
突突突几声,拖拉机带动播种施肥一体机,麦茬地上留下3道细沟,露出发白的干土。
“播完还喷吗?”
“不下雨就喷。”老范指给赵久然看地头的水龙头,“这两年政府投入大,水管都通到了地头,50米一个出水口,浇水全部用园林那样的喷灌,一亩地连水费、电费带人工只要20元。”
“天气预报这两天都有雷阵雨。”王荣焕用手机查了一下天气预报。
“有墒更好,没墒就要浇‘蒙头水’。”赵久然说,今年小麦提前7~10天收获,对夏播玉米非常有利,可以选择生育期长一点的品种,更能发挥品种的产量潜力。
“行距60厘米、株距25厘米,一亩4500株左右。”目测了一下行距,赵久然叮嘱老范要种足,“每亩要不低于4000穗,精量点播的种子粒数就要多出10%左右,播种过程中的损耗量要提前留出来。”
说话间,播种施肥机已经播完一趟回到了地头,肥料箱里已经空了,但种子箱里还剩有2/3的包衣玉米种。“耧眼没有堵吧?”赵久然问。
“一点儿没有。”老范笑着说,“收小麦的时候留茬低一点儿,再用秸秆还田机粉碎一遍,播种活儿就漂亮。”据老范介绍,自己灭茬,一亩地只要6元钱,效果非常好耧眼不堵不说,秸秆上有一星半点的虫卵也就被打死了。
“前两年闹二点委夜蛾,邻近的地差不多都有,我这个地因为秸秆都粉碎了一点没有。”老范说,农民“一上当就是一年”,现在是宁可晚种一会儿也要先灭茬。
机械灭茬、贴茬直播、精量点播、种肥同播,肥料侧深施,看着一项项关键技术落在老范的地里,赵久然放心了:“一个人的能力有限,通过种粮大户和合作社就能将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展示给更多农民。”
“农民不可能天天在地里干活,关键技术的选择必须要简洁、实用、高效”
除了范学连,赵久然还直接联系北京及京外多个种植大户及合作社。“联系农户一方面可以直接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实际生产动态。”赵久然说自己有一个习惯,就是把种粮大户和合作社的电话存到手机上,“农户遇到什么问题也会来电咨询,平均每天一两个电话,忙的时候一天十几个电话。”
除了“一对一”指导,作为农业部玉米专家技术指导组组长和玉米增产模式攻关专家组成员,赵久然坦言技术指导更多的是在宏观层面上。比如今年东北四省区4月下旬温度特别高,玉米播种期提前到五一节之前,但5月2日大幅降温,低温持续了四五天,“导致普遍出苗缓慢,局部因为种子在土壤中时间过长还出现了‘粉种’现象。”通过种粮大户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赵久然及时通过邮件和简报形式上报农业部门,发布针对性技术指导意见。
给农民用得上的指导,是赵久然最在意的。“就拿精量单粒点播来说,目前已经成为东北华北和黄淮海玉米区普遍采用的一项关键技术,农民省种省工,而玉米能增密增产。我们要研究推广的就是这样的关键技术,农民看得见、摸得着、一用就灵。”赵久然认为,“农民不可能天天在地里干活,关键技术的选择必须要简洁、实用、高效。”
单粒点播,在播种时定好密度,农民不用间苗、定苗,但对种子和机械的要求却很高,一是种子发芽率一般要在95%以上,二是播种机械和播种质量要跟上。“说是单项关键技术,实际上是种子、机械以及整地等多项技术的集成配套。”赵久然感慨道。
种子是农业技术最集中的载体,也是农民用起来最简便最有效的技术。“北京地处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的最北端,积温不足是玉米种植的最大瓶颈。”赵久然解释说,早熟品种、抢时早播和加强管理促早熟是北京郊区玉米种植的三个关键,像京单38这个品种,夏播生育期98~100天,能够确保后茬小麦在10月10日播完,新品种京农科728生育期比京单38又能缩短5天。
“明年我要追着赵专家要京农科728了。”从地里出来,老范从车上卸下了4大包京单38,还有京农科728等10多袋小包装的玉米新品种,乐得合不拢嘴:“京单38轴细、粒长、抗倒伏、抗蚜虫,抗黑穗病和大小斑病,产量和品质比得过先玉335。”
看到老范高兴,赵久然也给他透露了一个好消息:“老范,再给你说一个新技术的方向——等玉米直接收获籽粒的技术实现以后,收玉米就和收小麦一样,地里咔咔就把籽粒收起来了,不用再经过掰穗、脱粒等好几道工序,但这就要求品种早熟、脱水快却产量还不下降。”
“那你再琢磨点儿好种子。”老范笑着说,“现在种粮越来越省事,我就担心以后没地可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