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
山东毛坨村1500亩盐碱地长出甜葡萄
2020-09-02 11:33  浏览:37

  利津县汀罗镇的毛坨村1500亩盐碱地长出甜葡萄。过去,这里因为土地盐碱化程度高,可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少,产量低,村民们一亩地一年纯收入也就几百块钱。现如今,昔日的“盐窝窝”变成了“金窝窝”,当地村民靠着种葡萄,亩收入过万元。能有这样的改变还要得益于村支书张玉亭。

  全村6000亩耕地

  5000亩重度盐碱

  毛坨村人少地多,全村只有120户,480口余人,但耕地面积达六千余亩。“只有1000来亩能种庄稼,其余五千多亩是重度盐碱地,种什么都不长,只长一种名叫碱蓬的耐碱植物。”村支书张玉亭说。

  因为盐碱地上可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少,产量低,毛坨村的村民们一亩地的收入也就几百块钱。这让毛坨村村支书张玉亭很痛心。

  张玉亭带领村民尝试土壤改良,但效果都不好。直到2008年,他在一次会上偶然结识了青岛农业大学盐碱地生态农业专家李拴怀。

  李拴怀根据自己多年研究,针对毛坨村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张玉亭几经试验,探索出一套改良盐碱地的新模式:挖筑式台田模式。“用挖掘机挖出坑塘,挖出的土再筑成台田,台田比地面高出约一米半。”张玉亭说,这样做的好处是台田土壤中盐碱往下渗,地底下的盐碱泛不上来。人为抬高了地面,降低了地下水位,土壤中的盐碱度下降了很多。

  青岛农业大学教授李拴怀介绍,张玉亭创造的这种模式从台田降盐的原理出发,较好地解决了毛坨村地下潜水位高、矿化度大、盐分极易上升的问题。

  利用台田模式,毛坨村的盐碱地得到了一定改良。村民们开始种植一些简单的经济作物,主要是以棉花为主。

  棉花效益低

  改种植葡萄

  棉花行情大起大落,张玉亭合计着种植棉花不划算,他便想着带领乡亲们改种其它经济作物。经过一番考察之后,张玉亭打算种植葡萄。

  “葡萄种上之后,第二年能见果,第三年就可以丰产。而且葡萄的经济价值要高不少。”张玉亭说。

  2009年,张玉亭从外地引进了巨峰、金手指、玫瑰香等几种比较耐盐碱、见效快的葡萄品种,在当地推广种植。但正当葡萄进入丰产期的时候,却突然发生了病害。

  眼瞅着发生病害的葡萄面积越来越大,种植户们一个个都慌了神儿,张玉亭去青岛农业大学把专家给请了过来。诊断之后,发现葡萄缺铁和钾元素,通过叶片喷施硫酸亚铁,地下施用钾肥,很快葡萄病情得到控制。

  7年过去了,毛坨村出产的葡萄,质量高,口感好,颇受欢迎。仅靠种植葡萄一项,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目前,毛坨村葡萄种植已达1500多亩,90%的村民都有几亩葡萄园。

  引高校入村

  建科研基地

  张玉亭说,2010年的一年间,为了寻找葡萄种植技术,他自费往返东营、青岛50多趟。这份执着换来了高校的重视。2011年,青岛农业大学经过研究决定,投资600万元,以毛坨村为基地成立青岛农业大学东营研究院,开创了全省首家校村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模式。

  “高校把专家教授直接送到田间地头,面对面零距离的指导农民生产,从技术上给予全方位的支持,转变了农民的种地意识。”青岛农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王健林说。

  在高校教授的帮助下,张玉亭还带领乡亲们在盐碱地上发展起来大棚蔬菜种植和油料作物种植。“利用塑料隔绝下层土壤,采用有机基质,在日光温室内进行蔬菜栽培,解决了重盐碱地不能栽培蔬菜这一难题,实现了盐碱地有机蔬菜高效生产。”张玉亭说,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毛坨村盐碱地上会遍地生金。

发表评论
0评